评红楼梦悲剧观


历史上追求个性的表达,直到认识和维护自身的天赋利益,存在一个认识过程,以及客观物质条件是否允许的问题,从需求上说,是从基本的生存需要到理想的追求。但人性差别之大,有平衡的,也有极端的。有的为理想愿意放弃生命,有的唯利是图,只顾眼前利益,这是极端的例子,多数人分布在这两者之间。一般人可以忍受的,可能对理想化的人也是无法接受的。在看法上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如果仅仅是为吃饱穿暖,这并不难,你现在带把锄头,一个人待在原始森林里,也饿不死。但谁也不愿满足于吃饱饭的最低点,尤其看到别人条件好的时候。追求更好可以说是每个人的天性,所谓人往高处走。

历史上追求个性的比比皆是,从隐仕到出家人,他们是把个性看得高于物质追求的。《红楼梦》里宝玉出家,就是放弃繁华,不愿扭曲自己,又无力反抗,只好一走了之。他的悲剧就在于面对一群奉封建礼教价值观念的俗人,他们扼杀了他的心,他的对个性和美感的追求。哀大莫过于心死,这也是一种吃人的方式,但很多人意识不到。心死人就是走肉.宝玉如果是在家道衰败贫寒之后出家,反有不义之嫌.难说是为“心”而走.

很多人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被所谓“后续”的章回冲淡了。认为只有让贾家彻底垮散,才是最完美的悲剧结局,并以此认定有“后续”的可能性,这是庸俗的悲剧观.其实,<红楼梦>的真正可悲之处在于很多人认为家道复起,这样的日子很有希望过下去的时候,贾宝玉的心却死了。他看不到再这样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这是人性价值观念的冲突,而芸芸众生却不自觉地扮演着心灵受害者和刽子手的双重角色,他们不觉得这有什么可悲的! 对于有灵性的人来说,封建社会的小人国就是人间地狱,无论是富贵形式,还是贫贱的形式,都容不下一点人性。而富贵形式往往更迷惑人,让人性不知不觉中丧失的更彻底。因此,红楼梦在立意的完整性上应是无可质疑的。

与传统的道德化身式角色小说不同, <红>的独特之处在于将真实的人性冲突表现出来。让人看到灵魂而不是道具。其涉及到的每个人物的特征,都能在现实中找到。象林黛玉,妙玉这种才女,陷在小人国的封建社会里,结局只可能是悲剧,甚至比男才子还要悲。

封建礼教的危害是不断加深的,从精神到肉体都是如此。从思想上而言,中国现在有自己的哲学吗?从易到诸子,从汉司马到唐贞观,其思想上的独创性举世无愧。而到明清,再看当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不是被杀的干干净净了吗?思想上的除了进口还是进口,妇女脚也都算计上了。我不反对吸收外来的思想,但如过原有的都保不住,新的还能不变味吗?从哲学思想的角度讲,中国是在倒退。沦为没有理想追求,没有道德观念的唯利是图的民族。到头来,往往毁坏的比得到的多。心死的结果并不到此为止,没有正确思想意识的追求个人利益,结果就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中国历史上稳定时期比不稳定时期短得多,各种天灾人祸吃掉的人就无法统计了。因此,将其总体上概括为吃人的社会并不为过。

封建礼教的危害的不断加深,由愚昧到残酷,正是政教与民俗不断恶性循环的结果。因此,任何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都必须致力于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建立新的良性循环。孙中山因此而成为伟人,其他的只能算俗人了。


首页/Home  文心目录/Article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