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势力的入侵,一致对外使民族内部矛盾妥协和斗争的潜伏阶段
由于抗战暴发,国内争斗战争降温暂停。(日本真是有心人,点很正,简直就是配合默契.在东北时对共产党也是支持,以便削弱国民党.)共产党抗战的主张赢得了社会道义的支持,在承认国民党蒋的正统地位和放弃共产政治主张的条件下,被蒋的国民政府名义上收编。由于外来干涉入侵打乱了原有的势力格局,形成民族权力真空,并激发起大量的反抗者,使共产党获得了宝贵的重新聚集力量的社会环境条件和历史机会,毛甚至不惜破坏抗战统一战线的势力格局,用各种明、暗手段,但主要是建立党派组织的方式,四处发展组织势力。外人的入侵,减低了内部民族矛盾的紧迫性,使共产党生死关头起死回生。
共产党赢得社会大量支持的重要原因,不是其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在于其高举抗日和民主的大旗,为农民提供好处,满足了民族全体和大多数人口的、短期的对前途与生存利益的紧迫需要。虽然他们对这两者都三心二意,只是集聚实力的口号和权宜之计,利用民主和民生的政治需要,爱国热情和农民的短视,但并不妨碍在抗战结束时,发展成为可以和蒋相抗衡的势力。(社会成员为了短期的紧迫需要,而放弃了长期利益的考虑,高额的代价在后面。一个民族或个人,只有学会了处理长期与短期、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利益平衡和互助,才能走向成熟和长期稳定的发展进步。)
如果蒋在抗战胜利后,国共和谈成功,组成联合政府。中国的局面也许比单独任何一方执政要好得多。对中国的社会进步要有利得多。(美国曾经出面调停,但从事后完全支持蒋的内战努力来看,调停也难说是公正的。)然而,历史的机遇再次与中国失之交臂。毛和蒋都不习惯于合作的城市社会精神。一心都想打倒征服对方。从力量的对比来看,毛的力量要弱些,和谈诚意要多些,倾向于建立联合政府。而蒋也许认为有内战获胜的把握,不愿真诚和谈。然而,蒋错误的估计了政治形势和军事作战能力,尤其没能认清自身势力存在的巨大内部矛盾所潜在的破坏性,甚至导致其被迫辞职。同时,没有采用有效的政治进攻手段,无法安定社会;经济上为政腐败,令民心丧尽,缺乏社会信任和道义的号召力;私利政权令内部离心分化,从而自己制造了大量的反对派;重用名、利之徒和排斥能法之士,徒有力量而无法正确的调度使用;盲目迷信兵员和装备优势,最终蹈不可测之险,弃己之长而用己之短。连玉石俱焚的结果都没做到。
共产党以土改为农民分配土地的社会政策许诺利诱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同时也是用所谓的革命恐怖行动威胁劫持农民为其服务.何况毛许诺瓜分的土地是他暂时无法彻底控制的。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是社会主要成员,这和城市较发达的欧洲不同。小农意识朴实,但愚昧迷信,识小利而暗于大义,容易被欺骗利诱,是产生封建专制政权的土壤。蒋的政治立场把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利益让对手去代表,能算是高明的政治家吗?蒋在军事上也大量的聘请外国顾问,而决策和行动上却一再失误,"好谋而少决,多端而寡要"。蒋当时的高傲自负心理,大约也是容不下别人比他高明的,毛在胜利后的经济建设时期,也有完全相同的心理特征。蒋在随后进行的国内决战中失利,退守台湾岛屿。完成了华裔民族一分为四的局面。
首页/Home 文心目录/Article Categories